您好,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邮情往事 >> 往事如烟 >> 《全国山河一片红》超前封奇遇记

《全国山河一片红》超前封奇遇记

2012-07-19 14:01:13 来源:中国集邮报 浏览:27091

集邮王国里的珍品,一直都被邮学家和邮迷们梦寐以求,这些珍邮的产生和发现往往伴有曲折的传奇故事。

(一)

1992年年末,邮坛突然爆发了一次强烈的震颤,强震发生在河南郑州,震源来自河南邮票精品拍卖会。

1992年12月7日中国新闻社发出一则电讯稿:“一枚贴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实寄封在郑州举行的邮票拍卖会上以32000元成交。这是迄今为止该枚邮票在国内的最高成交价。”

该条新闻立即被多家报刊采用,香港6家有影响的报纸以及《澳门日报》、台湾的《邮刊》几乎在同一天醒目地报道:“这枚实寄封,邮戳日期为1968年11月24日,属发行前实寄封,以前尚未见到,因而为集邮家格外重视。”

(二)

日历倒掀20天。《中国集邮报》、《河南广播电视节目报》、《郑州晚报》以及河南省、市电视台纷纷发出河南举办集邮拍卖的消息。在郑州一所普通中学里,一位姓赵的女教师对同事说:“我姐姐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

“真的?”办公室里一片惊奇的目光。

“真的。”赵老师认真而肯定地说:“我见过。”

“哈哈哈,你姐又不集邮,怎会有这枚邮票,别是做梦发财,眼走神了。”周围人明显带着讥讽。

赵老师急了:“真的有,我没看错,图案上有地图……”一位懂集邮的老师说:“你再回去看看,真的话拿来我替你看看。”

赵老师说的是真事儿,但她缺乏邮识,没有说准。她姐姐不是有邮票,而是有一枚贴这种邮票的实寄封。一个星期后,一位憨厚墩实的中年干部偕妻子(赵老师的姐姐、姐夫)来到河南省邮票拍卖品征集办公室。他们打开书包,取出一摞旧信封,上面贴的全是“文”字邮票和编号邮票。片刻,又从书中单独拿出一枚封,郑重地交给一位戴眼镜的负责人。

这是一枚典型的“文革”时印制的信封,信封上红框内印有毛主席语录文字。地址、人名用普通钢笔书写,翻过来一看,“啊!”负责人眼睛一亮,靠封嘴处贴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品相完好,上面盖的戳是“1968年11月24日 河南信阳市”,比原定的发行日期提前了一天,是难得的“日前封”!

“不可思议,还是第一次见到!”

“文化大革命”初期,为纪念各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印制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原定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因发现图案有错,邮电部当即急电通知各地邮局停止发行这枚邮票。但由于时间仓促,1968年11月24 日仍有部分邮局因管理不严,发行日前已售出一些,致使少量流入社会,身价剧增,成为新中国邮票中有名而又珍贵的“错体”票之一。原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未予刊载,后终归于历史,列为“文”字邮票最后1枚。实寄封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套邮票短暂发行的史实,“日前封”更以其日期的提前一天而独领风骚。

然而,这枚珍品实寄封是真的吗?

 (三)

1987年5月的一天,一个“挎包者”不远千里找到某集邮家,从笔记本中,小心地取出一枚“一片红”实寄封说道:“我喜欢玩封,花6000元买的,请您看看。”

“哦?你讲讲收集的经过。”专家颇有经验地询问。 “前两个月在河北邯郸买的,那人也是从别人手里弄过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拐了几道弯了。”专家不再细问。他拿起进口高倍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这是一封从山东寄往河南清丰的平信,封皮上印有红字毛主席语录,背面斜贴一枚“一片红”邮票,上品,无折印、无污染,邮戳盖在右下四分之一位置。“1968年11月22日”日期清晰,距邮票2.5公分处盖有落地戳,看似无懈可击。鉴定的目光推移搜索,当放大镜沿邮戳外圆扫描时,发现有2公分的边线突然变粗,两道墨色不一的弧线并在了一起。

弄清楚了,原来这是把一枚信销票贴在一个现成的“文革”信封上,然后对着票上的印迹补盖邮戳,这是一枚精心伪造的实寄封!由于邮识浅薄,倒拨日戳提前了3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位专家已见识到3枚这样的假封了。

其中一枚盖销1970年邮戳的“一片红”实寄封赝品,曾经在社会上流传,怎不令人忧心忡忡!

(四)

“一片红”日前封出自豫南重镇信阳市。信阳航空炮兵学校掩映在山麓的绿荫中,紧邻军人服务社的一间小小邮局代办所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员和教官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寄信人当中,教官赵永存往邮电所跑得最勤,时间一长,他与所里两位营业员成了熟人。

1967年,28岁的赵永存与郑棉四厂的一位纺织女工结为伉俪,夫妻两地分居,全靠书信架起相思的桥梁。

1968年11月是一个令赵永存焦躁不安的月份,妻子产期已近,做丈夫的怎能放心得下!

他接连给妻子写信叮嘱:“别累坏了身子,产前到医院检查,什么时候到期,赶快打电报来,我好休假回去。”1968年11月24日上午,他跑到代办所买了邮票匆匆贴信。寄给妻子的这封信,在她工作的布机车间墙上的信兜里整整滞留了两天。

妻子歇产前假了,是三班倒的姐妹下班时顺路把信捎给她的。当时,代办所姓李的高个子营业员和赵永存并不知道,这种邮票已经明令停止发行,他也未曾想到,经他寄出的“一片红”邮票实寄封,将会给新中国邮坛留下一枚罕见的珍品。

(五)

赵永存喜欢美术,他寄出的信都是贴用好看的纪念邮票,一封信一片情。从军校到转业地方,11年间频繁与家人通信联系,他给妻子的信,妻子给他的信,连同信笺都完好地保存着。

期间,几次迁居新家,几次精简家什,他们都没舍得把信笺扔掉,他们想,等老了以后再翻出来看看,一定很有意思。就这样,全部信件压在了箱底,或许一时忘却了,一晃整整25个春秋。

1990年9月,赵永存从衡阳到桂林开会。在晃动的卧铺车厢里,他与邻铺位的一位邮迷聊得十分投机。在这里,他第一次听人说到集邮。说到珍贵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他瞪大了眼睛,一枚8分面值的邮票怎么现在会身价百倍、千倍、数万倍!

他借过对方的新中国邮票图谱,目不转睛地盯着、想着,记忆在脑海里疾速飞转:邮票好眼熟,好像以前买过。对,寄过信,寄给谁了呢?母亲、妻子?反正寄给了家里人,回家一定找找。

又是两度年华逝去,他们的家搬到了郑州大学路附近的一幢宿舍楼里。每次夫妻俩出门散步,必经这里的邮票市场,这里人头攒动,买卖红火。

他们不再漠不关心,有时挤进人群,问问邮票的行情,听听珍邮的消息,再次证实了“一片红”邮票的传说并非杜撰。有一次,夫妇俩的记忆发生感应,奇迹般地吻合起来:“是有这样的邮票,贴在了信封上,在家存着呢。”

一个星期日的晚上,他们两人在屋翻箱倒柜,希望能在某一时刻从遗忘的箱底或旧信封堆里发现“一片红”珍邮。

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人汗涔涔地掀去了25个年头积存的一层又一层重压。“一片红”珍邮终于被发掘出来了。

不亚于一次考古的新发现,顾不上拭去额头的汗珠,最先发现珍邮的妻子用颤抖的双手在上衣角擦了擦,捧着信封惊喜地喊道:“在这里,在这里,你来看,好好的!”

“我说有吧。”赵永存赶紧侧身接过来,像看心肝宝贝,眯缝着眼笑着说:“上面是地图,下面是工农兵,是这个,没错!”

(六)

1992年邮票精品拍卖大会。

赵永存全家人早早来到了拍卖现场,他们怀着紧张的心情,要亲眼目睹拍卖的情形。“一片红”实寄封底价2万元,他们希望卖个更好的价钱。会前,主拍曾对他们说:“底价定低一点好,竞争起来会更有利。”

来自民间的196项拍品,“全国山河一片红”实寄封被特意安排在最后一项,组织者运用悬念的技巧,意在掀起最精彩的高潮。

“多一点钱也要拿下!”各路邮商会聚会场,虎视眈眈。

“走,去看看‘一片红’咋个卖法。”人流涌入门厅。

“买个面包,看完拍卖‘一片红’再走。”中午时分,人们宁可啃面包,不舍离去!

13时刚过,人们企盼的珍邮出现在幻灯投影幕布上,放大图像异常清晰。没有落地戳。有人说,补盖一个落地戳并非难事。但真的就是真的,补盖无异于篡改邮史,反而弄巧成拙,顺其自然乃珍贵之所在。

“开拍了!”加价1000元有效,珍邮刺激了竞争者的兴奋神经,应价牌纷纷举起:24000元、25000元、27000元!28000元价位上仍有七八个人竞争。赵永存的神经随着一次次升价而紧绷。

30000元!经过八个回合,只剩下一个小伙子和一位戴红帽的女士在对垒,而后者始终未放下举过头顶的号牌。

忽然,戴红帽的女士鬼使神差地放下了应价牌。那位小伙子以32000元成交!一锤定音。

此刻,赵永存攒紧的拳头松开了,掌心湿漉漉的,他听到了会场热烈的掌声,他看到了人们举臂欢呼。

这是为珍邮出世而喝彩,是为集邮步入市场经营演出的壮观一幕而庆贺。

“一片红”日前封问世了,带着它的风采,挟着它的热烈。

但它并不是孤品。也许另外还有存世而尚未发现的更好的邮品。

珍邮迷人的故事使集邮者永远满怀希望,并继续做着集邮之梦。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戈中博)
相关文章
下图:请手机扫本站微店商城二维码,登陆后收藏,随时随地订购原地封和全新邮品

·集邮门户网读者服务部·

                             

 

赞助商链接
本站联系方式 - 本站介绍 - 添加微信 - 管理团队 - 领导题词 - 留言答疑 - 怎样投稿 - 每月调查 - 申请链接 - 常见问题 - 管理办法

. . . . . . . .